辐射物理与技术
带头人:赵弘韬
赵弘韬(1976.01-)男,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核技术利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12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表专著1部;制定行业标准5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兼任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安保分会理事、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理事、省核学会副理事长、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省能源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十大代表”、黑龙江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委、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与辐射应急专家库专家、省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专家组专家、省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专家。
后备带头人:李岩
核探测技术及核电子学
带头人:何明
何明(1969.05-)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加速器质谱装置国产化负责人。研制成功具有国际特色和自主产权的大气绝缘型加速器质谱装置和紧凑型加速器质谱装置,实现了多核素的高效传输和高灵敏分析,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国内首次实现了专用加速器质谱装置国产化,是国内唯一具有研制加速器质谱装置的单位。自主研制的加速器质谱装置已在多个单位实现了推广应用,并开展了人体内辐照检测、核设施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了我国以前无法开展人体内辐照检测的难题,为国家重大专项提供了保障,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相关成果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十多家国家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科学与社会效益。同时也负责加速器质谱的应用研究工作,基于研制装置的优良性能开展了在核设施周围环境分析、海洋环境检测、大气环境污染源解析、核反应截面测量、生物医药示踪、地表侵蚀与沉积速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发表文章15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
后备带头人:赵孝文、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