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1-10-17 |
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为将党的历史与新中国科研创新历史有机结合,突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科技红色文化精神的血脉传承,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院充分挖掘
中国受控核聚变发源地历史渊源以及以首任所长黄葳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于2019
年在我国受控核聚变发源地哈尔滨市兆麟街68号(旧址为兆麟街32号,同时也是
原子能院建院原址)建立黑龙江省首个中国受控聚变研究发源地纪念馆(以下简
称纪念馆)。
纪念馆以大量图片、书籍及原始手稿再现了建国以来以黄葳、李正武等为代
表的老一批东北503所(原子能院曾用名)科学家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事业艰
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以马祖光、荣庸、肖度元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原子能院
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我国核工业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展现了党领导下黑
龙江省核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首任所长-黄葳 周恩来总理亲笔任命书
黄葳毕业照
前排左:王大珩、黄 葳、许孝慰、何泽慧、于光远
后排左:钱三强、杨镇邦、陈亚伦、杨龙生、谢毓章
一、兼具红色教育和核科普教育双重身份
打造红色科普基地,集中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纪念馆用较长的篇幅展示了中国
受控核聚变研究从前期策划到布局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东北技术物理研
究所(均为原子能院前身)再到南迁的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也用大量书籍、文献
资料展示了以首任所长黄葳为代表的红色科学家追寻革命理想、致力于祖国核聚变事
业的奋斗史。同时展示了近代原子能院在中国核工业史上首创性的产品和成果,通过
核聚变重要实验装置——“角向一号”、为“两弹一星”研究提供配套支撑的***仪、
中国第一台核子秤、用于大庆三采的聚丙烯酰胺、中国第一个能谱仪与计算机技术
结合的中子活化分析装置等实物和史料,形象生动的再现科技创新历史中的感人故事,
以事感人,以物言志。
黑龙江省科学院党组书记赵梅、院长刘春燕等推介中国受控聚变发源地纪念馆
核物理老专家参观
“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参观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于俊崇院士、王乃彦院士等参观提字
二、展示新时期核技术前沿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科研精神代代赓续。纪念馆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还结合当下
前沿科研创新工作,通过实物展览以及新闻报道和珍贵图片展示黑龙江省在国家层面
多次重大任务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维护祖国边境核与辐射安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特别是以党员先锋队利用核技术在国家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突破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灭菌工作核心技术瓶颈的实例,用独特视角展示了核技术的魅力以及“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当代核科
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原子能院一直以来致力于红色资源挖掘与积淀和公益属性赋能党史学习教育,强
化核领域专业优势,为社会各界和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公共安全知识,拓宽党史学习与
科教宣传的渠道,树立党史学习教育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新典型。纪念馆成立以来,
迎接来自国内外近千余人次的参观者,其中以科技工作者和中小学生为主,突出针对
性和教育性。新时期,原子能院将党史学习贯穿到研究院发展始终,坚持“四个面
向”,以“积本求原,事核言直”的院训为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党史宣传教育做出
应有的贡献。不忘初心,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牢记使命,助力祖国红色教育传
承!
利用核技术处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再现“两弹一星”精神

